9月27-29日,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大会期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侯福深就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举办情况,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热点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已成功举办五届,请问大会的召开对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
侯福深:6年前,首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博鳌成功举办。6年来,我们通过举办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促进全球汽车政产学研各界深入交流、凝聚共识,明晰创新路径,传播科技知识,为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推动开放多元的国际合作。大会每年邀请来自德国、日本、美国、韩国、英国、法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参会、数十家国内外企业和品牌参展;持续举办中德、中英、中瑞等双边论坛,就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前沿技术、市场趋势、政策导向等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深化发展共识,拓展合作空间,促进新能源汽车全球合作。去年开始,我们陆续在德国慕尼黑、美国加州举办专场活动,为国内外汽车产业更为深入地增进理解互信、深化务实合作搭建了桥梁纽带。
二是凝聚政产学研各界发展共识。年度召开闭门会,邀请政府代表、行业领袖、国际组织成员、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前沿科技发展、贸易法规协调、低碳发展协同等重点议题坦诚沟通、深入研讨,充分表达立场诉求,直面难点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凝聚发展共识并在大会上进行发布,促进了政产学研各方的融通协同,形成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砥砺前行的发展合力。
三是展示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大会汇聚全球顶尖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以论坛交流、技术展览等多种形式为新技术、新产品发布交流、供需对接提供平台;大会每年组织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领域权威专家组成大会科技评选委员会,评选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6年来累计评选出前沿技术31项、创新技术51项,其中以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对引领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体化压铸车身、高集成刀片动力电池等创新技术实现了持续升级迭代和规模化应用,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四是推动汽车科技知识传播。大会持续开展青少年汽车无限创意绘画作品征集、青少年汽车科技嘉年华等科普活动,吸引全球青少年广泛参与。青少年绘画作品征集活动自2021年启动以来,累计收到来自法国、英国、日本、泰国、秘鲁、哥伦比亚等10多个国家的2.4万余幅作品,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对汽车科技的兴趣和热情。大会还通过技术展览、“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向广大公众传播新能源汽车知识和绿色出行理念,提升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与吸引力。
记者:本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以“低碳转型与全球合作”为主题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本届大会相比往届有哪些亮点与不同?
侯福深:去年年底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速略有放缓,国际社会中出现了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些许质疑的声音,部分跨国企业虽然坚定全面电动化转型目标,但调整了推进策略与节奏。与此同时,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愈发明显,以歧视性、排他性产业政策提高外国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门槛甚至限制准入,进一步减缓了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进程。
在这一背景下,重申和强调“203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50%”的发展目标,面向国际社会发出全球汽车产业坚定推进低碳转型、迫切期盼合作共赢的行业共识声音,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基于这些考虑,本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将主题确立为“低碳转型与全球合作”,并以举办“NEV50@2035”“全球化与开放合作”等主论坛为引领,开展关键议题讨论,呈现出以下亮点:
一是进一步丰富会议形式。本届大会设置主论坛、专题论坛、高层闭门会等会议活动,既展望宏观产业方向,又研讨前沿技术创新趋势。同时,本届大会还新设置了焦点对话、CGTN财经圆桌会等强互动、国际化的会议活动,进一步丰富交流平台建设。
二是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在继续组织中德、中英、中瑞双边合作论坛的同时,本届大会还面向东南亚国家联盟这一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设置了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发展论坛,探索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携手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机遇。
三是进一步突出国际化传播。为更好地宣传全球汽车产业坚定推动低碳转型、不断深化开放合作的发展共识,本届大会重点加强对外传播宣传,借助媒体力量,拓宽面向全球特别是欧美地区的发声渠道,推动大会核心内容与重要成果能够更大范围地触达全球政产学研各界,进一步提升大会的国际影响力。
记者: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从2019年的不足5%提升至今年1-8月的37.5%,加速向“NEV50@2035”目标迈进。请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实现市场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能够给全球带来哪些经验与启示?
侯福深:回顾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规划引领是重要保障。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的发展目标,引领创新能力提升、新型生态建设、跨领域融合发展等各项工作,为推动产业加速实现市场化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第二、丰富的产品供给是关键。行业企业不断推出新能源新车型,持续丰富产品矩阵,车型种类从2019年的500余款提升至2023年的超过800款,主力车型从小型车、公共领域扩展到全品类车型、全领域。高阶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智能化功能加快导入,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吸引力。
第三、关键技术是第一动力。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最高单体能量密度分别较2019年提升17%、25%,支撑主流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普遍达到500公里以上,有效满足消费者日常使用需求,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
第四、基础设施是重要支撑。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充换电和加氢基础设施网络,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充电桩累计数量接近1100万台,换电站超过3800台,加氢站近500座,比2019年增加均超过10倍,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第五、跨领域融合生态至关重要。车电分离、电池银行、智能共享出行等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有效缓解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前期整车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等瓶颈问题。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高效协同,共同破解制约补能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瓶颈问题,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记者:今年前8个月,我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到281.7万辆,同比增长84.2%,插混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中的占比达到40%,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2个百分点,您如何看待插混汽车的快速发展?
侯福深:早在2012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我国便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产业发展前期,受技术水平、购置成本等制约,插电混动汽车的发展步伐相对缓慢。
近年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销量增速持续处于高位,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主流车企纷纷布局,在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高效驱动电机、智能机电耦合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全面突破,推动“内燃-电力”驱动系统的集成度、智能化、效率水平显著提升,一批技术领先的混动系统实现了大规模装车应用,产品价格与传统燃油车基本持平。二是技术发展推动插混汽车“可油可电”的优势愈发突出,在复杂多变的城市路况低速行驶时,插混汽车可主要以电驱形式工作,在减少低效、无效的燃油消耗的同时,带来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更好的驾驶平顺性、舒适性;而在高速巡航工况下可由发动机进行直驱,实现发动机在最佳工作区间的高效运行,从而获得较好的燃油经济性表现,目前主流插混汽车综合油耗已普遍在2L/100km以下。
从长远看,随着零碳燃料内燃机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基于零碳混动发动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将与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多种技术路线长期并行发展,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记者:近年来,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球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领域,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应用,有哪些机遇和挑战?下一步发展有何建议?
侯福深: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规则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表现出更强大的学习能力、泛化能力和推理能力,可以充分利用百年汽车产业沉淀的知识、技术与经验,高效探索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的大量可能性并确定最优方案,从而加速前沿技术创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重构精益生产模式、实现高效产销协同、推送个性售后服务等,助力汽车产品智能化和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
具体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人工智能将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两个方面重点赋能。一方面,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应用到智能座舱领域,可加速人机交互由传统“执行式”语音助手向“陪伴式”多模态智能管家升级,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舒适自然、丰富多元的驾乘体验。另一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涌现”特性为自动驾驶提供了“跃进式”技术路线,推动算法架构从模块化部署走向端到端感知决策一体化,将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落地应用。
目前,人工智能与汽车技术的融合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万里长征第一步”的探索阶段,面临着算法迭代、数据短缺、算力适配、安全监管等共同挑战,亟需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推进融合创新突破和产业落地应用。下一步建议:一是强化算法原始理论创新,推动端到端大模型从规模的量变实现性能的质变;二是加快建立众源数据共建共享机制,为模型快速迭代提供高价值训练资源;三是进一步提升车端SOC芯片的AI算力、存储带宽、功能安全等性能,保障大模型在车端部署;四是完善安全伦理与监管治理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防止人工智能技术的恶用滥用,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主办方供图)